研究生考试那两天,去哪都是静悄悄的,大街上司机都不怎么敢摁喇叭,生怕出点什么事儿,耽误了大家考试,影响了别人前程;学姐也是大气儿都不敢怎么喘,给考研的朋友发条信息都要思量半天,甚至考虑要不要缓两天再说。
各位家长也是如此。
在研究生考试这件事情上,堪称“压力越大,动力越大”,哪怕近五年来考研人数年年勇攀高峰,依然有大批的人头悬梁锥刺股,报名参加研究生考试,心心念念当“过儿”。
数据源自中国考研网
与此同时,国内的各大高校,在近几年屡屡爆出的学术不端问题面前,在针对录取研究生这件事情上,不管是学校还是导师,对于录取的学生要求上,越发的严谨跟苛刻。
这一个“过”字,比以往难写了很多。
这不仅仅是因为,今年的考研大军的数量,不负所望,一路上涨到341万人;也在于保研面试的录取率也仅仅只有50%上下;更在于,考研录取的标准,也在悄悄发生改变。
某双一流大学教授在面试中,选择不录取本校笔试第一名,反而选择了有更好实际数据运算操作能力,但是分数一般的学生;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笔试高分获得者,在面试的环节被问到崩溃。
当高分的优势不再,那么到底,什么才是如今考研成功的真正“敲门砖”?
答:学术科研能力。
这并不是学姐在危言耸听。这些情况,都是有据可依的。
首先,笔试部分,分为统考以及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题目。而笔试部分的主要内容,还是放在统考,也就是政治以及英语的部分。真正在笔试部分考到专业知识的内容,仅仅只有几道学校提供的试题。
换句话说,笔试部分,更多考察的,是考试能力,而非专业能力,以及科研能力。笔试分数过线,只能被看作是学习考试能力过关,无法全面代表候选人核心的学术科研能力。
因此,在面试部分,是各高校导师集中高强度考察候选人学术科研能力的地方。也是众多分数很高候选人被导师问哭的“噩梦”环节。
怎么才能表现学术科研能力?
第一,是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跟专业视角。这要求候选人对于当前该专业发展的情况跟趋势有着清晰的认知以及了解。
第二,有过充足的科研实践经验。不管是理工科的实验室经历,文科的论文发表经历,甚至于科研类型的证书以及获奖经历,这些都是能够最正面体现候选人科研实践能力的部分。
从导师角度来看,专业知识过硬,有足够的专业实践经历,这样的候选人,不但能够保证其自身的顺利毕业,也能在读书期间,更高效率产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总结一下,硬性(笔试分数)+软性(综合科研能力),才能最终保证考研的成功率。
或者说,无分数,无科研,不考研。
可怕的是,早做准备的同学,可能在笔试之前,就已经跟导师联系过,整理并发送了自己的简历以及证书了。而在更早的时候,他们就规划好了参加科研项目,不断累积自己的实践经验以及获奖经历。
学姐需要提醒大家,在考研分数出来以后,一般在每年的3-4月,就要开始第二轮复试,即面试了。
我们不能因为面试不过关,简历不够好看,经历不够丰富不够强悍,刚刚爬出分数的坑,接着就扑倒在考研成功等录取的门槛上。
在等国家线出来的时间里,你还能做什么,能让你在即将到来的面试中更有竞争力?能让你利用这段时间去弥补科研软实力的短板?
还不要抓紧时间做一段高质量的科研项目吗?
以产出为导向的科研项目,不仅能够补充简历上的经历,更能够有所产出,让导师更直观感受到你的科研实力;名校顶级导师,开阔视野,把握最新学术行业发展脉络;更能通过争取导师的认可,拿到推荐信,获得导师推荐的机会。
走过笔试,通过高淘汰率的面试,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
快来做科研吧~
附:考研时间表(信息摘自中国考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