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软件发展到哪里,我相信,硬件才是根本”。
“未来还是要做创新性的工作,而且,我相信中国在技术方面的发展潜力”。
“说实话,如果有能力兼顾软件跟硬件两方面的学习,我还是会考虑的;但是目前的精力,还是更希望放在硬件方面。另外,我个人感觉软件的发展远超于硬件,现在已经进入到一个平台期了,突破点只能在硬件。”
不同于很多学习电子工程(Electrial Engineering,简称EE)的学生,实诚小伙儿褚同学自嘲是因为自己不擅长软件编程,因此一脑门扎到了硬件的领域。
可是通过采访,学姐不得不说,虽然褚同学总认为自己不是大牛,但是对于专业领域通透的认知,以及项目中出色的结课成绩,褚同学也绝对不是他自称的“科研小白”。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褚同学的科研之路吧~
褚同学
集思学院优秀学员
本科院校:电子科技大学
电子信息工程,大三学生
科研经历: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导师
电子工程科研项目
误打误撞的幸运选择
之前虽然也在实验室给老师干过活,但是我自己也很清楚,之前的科研经历太“水”了点,我感觉自己有点像是打杂的(笑)。
比如之前的一个项目,是在实验室做遥感信息处理的实验,我的主要工作就是不断缩放地图,补充地图上的信息。更多的关于深度学习的内容,想想也知道啊,实验室有那么多的博士生、研究生,导师为什么要让我一个本科生去做那些更重要的工作呢?
在实验室从早到晚忙了一周,收获呢,好像除了更加了解了当地的地貌特征,以及提前给自己找到了毕业论文导师,其他的没什么很特别的感觉。
从我自己的观点来看,国内给本科生的科研机会真的非常有限,非常缺少在专业领域自己动手实践探索的机会,就像我刚刚说的,上边还有研究生、博士生呢,哪轮得到我去搞高精尖的科研。
所以在大三的上学期,我已经想好去做一个质量比较高的科研项目了,最好是能够产出高质量的论文;毕竟以后也还要申请研究生的。
最开始其实是有点“随大流”想选择暑研,然后出一篇好一点的论文的。后来自己了解了一下,发现还要先准备考语言,到了实验室会有适应的时间,加上做实验啊这些,真正留给写论文的时间不是很充足,所以就选择了线上科研。
现在看起来应该是一个很明智的决定。没选择暑研,恰好避开了疫情,也真的通过线上科研学到了很多,也有了高质量的论文。后期再去准备考语言跟GRE的话,时间跟心态上都会轻松很多。
“赚了”的线上科研
选择集思的线上科研还是很直截了当的过程。
其实,我高中很喜欢生物,本来考虑以后去学生物或者医学的。但是,现实考虑一下,生物专业的就业不太好,我自己的高考分数不太够,选择医学分数不够,所以算是“委委屈屈”选择了工科专业。
当然我自己还是很喜欢动手的感觉,所以也不算是太亏。
之前的学习,更多的是理论,甚至是很早之前、被验证过的理论,很少能够接触到最新的理论研究,也很少有动手的机会。当然我自己能理解这种情况,毕竟要先打好基础;但是我自己并不是非常的满意这种状况。
我非常坚定的认为,作为工程师很需要动手、需要尝试;或者说,经验对于工程师来说非常重要。
集思这个项目就很好,传感器设计,而且是心电交互方向,正好结合了我的兴趣以及目前的专业;尤其是涉及到心电信号放大的部分,非常有意思。
而且导师也非常棒,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的终身教授,专业水平非常高,而且也有很丰富的行业经验。经常我们有问题的时候,直接去问导师,他的反应就很快,能马上发现问题在哪,给我们很有用的反馈跟建议。
另外很重要的是,实践过程。在整个的科研学习过程里,我把前三年学习的模拟电路的知识几乎都融会贯通了;这种理解不是仅仅为了应付考试,而是真正理解了为什么要这么做。这种从材料的集成--组装--调试--成为系统的过程,真的特别有成就感。
另外我特别想说说我自己非常感兴趣的一个部分,就是脑电交互,虽然这个项目里我暂时还没有涉及到,只是跟我们的博士助教聊起来过。
脑电交互这个定义,我简单点说,就是你看我们平时不管用什么智能设备,都是要通过一个强信号来实现的,比如语音啊,手机信号啊这些。
但是脑电交互就是通过脑电波,直接发出信号,不需要任何的中间设备,让机器直接接收到信息并且执行指令。或者说,也是AI(人工智能)的一个应用场景。听起来可能有点黑科技,其实这个技术还是有实现的可能性的。目前的难度就在于怎么样把脑电波的信息放大,然后进行信号的传输。
所以这种生物电信号相关的项目,我个人是真的非常感兴趣,也学到了非常多。
另外一个需要说的是,关于学术论文的写作。
我能想象到,如果我不来参加这个项目,可能毕业论文能写好综述就算不错了,做创新那可能还是挺难的。但是这个项目带给我太多,除了专业的知识跟经验,还有论文写作的辅导;尤其是论文的辅导,能够很好提升我在论文写作方面的能力。
说实话,这个科研项目还是有点难的(认真)。我每天都在写作业,经常跟组员一起挂着语音到半夜,一边吐槽一边干活,很累。但是收获也真的是很丰富,学到了前沿的知识跟理论,把之前自己学到的知识全部都实践了一遍,发现了自己的弱点跟短板,也进行了补充跟提高,尤其是在论文的写作方面。这种感觉真的是非常好。
做这个科研项目,真的是赚到了。
未来还是要回国
可能选择去美国的学生想要学习CS(计算机科学)的人更多(?),我自己还是更喜欢电子工程。
软件目前的迭代很快,大概是因为自己不怎么擅长,所以不是那么喜欢,感觉不好玩。我比较坚持认为,硬件才是核心。毕竟只有硬件,才有运行软件的基础跟平台。
或者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吧。
如果过分研究软件,而忽视了硬件的发展,那对于整个计算机行业来说,就像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明明我们有解决办法(软件),但是没有工具(硬件)。所以你看,硬件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了。
未来还是想要回国来工作。当然一方面是考虑到不能距离爸妈太远,另外一个考虑就是职业的发展。我家里也是有亲人在海外,加上很多的新闻啊,我自己了解到的情况,好像人在国外,很难接触到核心的技术,人家都不给你看。
所以留在海外的天顶可能就是干到中层,不太可能接触到技术创新的核心。这个事情对我来说还是很难接受的。
那么综合考虑到这些事情,我会选择在海外读研究生,甚至是博士,然后在国外工作几年,积累一下工作经验,再回国找工作,类似华为啊这种。我还是想要参与到更多的技术创新,做我们自己的技术创新。
褚同学的学术选择,看似是因为不善于研究编程而做出的无奈选择;实际上,选择发展硬件是非常有勇气、也经过深思熟虑的做法。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中国芯”是中国未来科技创新的必由之路,也是在领航信息时代的基石。
“取长补短,自主创新”的科技创新之路也许很苦,但是学姐相信,有更多的“褚同学”一起,博采众长,扎实科研,前进的道路,一定不会孤单。
对科研有想法的你,快来跟我们一起,在科研的路上不断前进、携手前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