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一次看到小可爱在倔强地求证:
我才XXX年级,我有必要这么早就去做准备吗?
看到这个问题,学姐就着急。
你们还是太年轻,对于申请的复杂性认识不足啊!申请这个事儿,跟成名要趁早一样,没有早,只有更早,以及更更早!
别以为学姐在危言耸听,这就给你们按照申请要求做分析~
硬性三件套:标化考试+GPA
GPA: 仅仅GPA高不行,还最好是专业课分数高;高中生的成绩,也要文理平衡;3.0/4的状态只能说是勉强够用但是没什么优势。
托福/雅思的分数: 美国的申请,TOP 30的要求怎么也都要100左右,单科不低于22;或者雅思的7,单项不低于6.5。
学姐在这得说一句,申请英国的就去考雅思,申请美国那就托福;不同国家的不同系统,彼此间还是有点看不上,有压分嫌疑的。
关于申请学校上的误区:综合排名高,同时专业排名更高的,那得按照专业排名的情况来看录取要求,而不是专业排名的情况。
一个例子。宾夕法尼亚大学(US News排名第6名)的计算机专业,跟卡耐基梅隆大学(US News排名25)的计算机专业录取比起来,那实在是容易了太多;因为计算机专业排名上,卡耐基梅隆还是具有碾压式实力的。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学校给出的申请要求,不等同于录取要求。这个大家可能好理解一点,毕竟大家都是择优录取嘛。如果大家大概的背景相似,一定是分数高更好;因为分数高也科研证明更好的学习能力嘛~
但是考试这个事情,也不是你想考那就能考的。
且不说考试会有中间间隔期的要求吧,比如托福两次考试之间至少要间隔12天;还有标化考试限定一年之内考试次数,比如GRE跟GMAT;更可怕的是,GMAT给考生一辈子考多少次也都给限定了,8次考不出来就放弃吧。
大家一次能考出来理想的分数,鼓掌!撒花!
如果不能呢?好好准备,争取考个两次;好嘛,这一个假期就过去了。
考虑到托福跟雅思有效期有两年,其他的标准化考试官方说明有效期是5年,可实际也就两年有效。
那么,为了申请季到来的时候大家不至于手忙脚乱手足无措,这些考试成绩,学姐还是建议大家还是提前搞定吧!
此处标重点,建议大家提前至少一年开始准备标准化考试,保证提前至少半年拿到理想的成绩!
软性条件的评估
正常的申请过程中,网申系统会直接筛选掉硬件三件套里至少两个分数不合格的的申请;过了这个环节,大家的文书才会展现在招生官的面前。这时候大家就到了比经历比文书比个性的阶段了。
正常课程结束的作业 VS名校导师的科研项目?
给导师打杂 VS 课题导向产出成果?
发了省级论文 VS 有专利/SCI在审?
左边左边左边。这还用选?
我觉得你在开我玩笑好嘛?
然后呢,你在一段经历里,学到了什么,遇到了什么问题,你的解决方式是什么,有了什么产出,都是主要去展现申请人特质的内容。这些部分可以在简历跟主文书里,以详略两个不同的方式讲。
推荐信反而在这里成为了一段好的经历的附加产品。
好嘛,这里的对比又来了:什么是好经历,什么是好推荐信。学姐这里就不详细说了哈,大家可以找之前的推荐信系列文章去看嘛~
但是大家也要考虑到,在各种学术以及课外经历的准备上,也是需要花时间的,毕竟在主文书里,只提到那么一段经历还是太过于单薄。
基本上来说,背景经历方面,比较合理的配置都是要学术+实习;数量上,需要至少三个以上的高质量经历,才能比较好支撑起来简历以及主文书的内容。
从大学入学开始,一共有8个假期,循序渐进来看;同时3个高质量的经历背后,一般是需要1-2个的entry level(入门级)的经历作为基础的。
所以你们看看,科研项目背景提升要从易到难,还有几个假期可以用了?
扎心的时间规划总结
硬性条件准备:提前一年
软性经历准备:提前一年半
一共需要时间:至少提前两年半
大学:一般四年;澳洲三年
申请周期:在大四/高三的上学期基本完成
学姐真的不是为了吓唬大家。
你们去看看申请材料清单,从硬性标化成绩到文书三件套,再到各种学术成果各种奖项;一点一滴的经历,都需要充足的时间为基础。
想要冲击名校,要走的路,还很长。
OK,总结完毕!
好了,不打击大家,给大家讲一点点热血的事实:
唯一拿到哈佛录取的国内高中生,2018年开始就拿到省级全国级青少年科技类奖项,并于2019年入选麻省理工顶级夏季科学研究项目RSI(Research Science Institute);与此同时,她2015年开始就参加课外活动以及志愿者活动。
罗马不是一天就建造好的,经历也不是一个假期就能充实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