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做科研,是不是太早?
这个问题,有志于科研的小伙伴们一定都考虑过。
而近期跟一个真正投身于科研的优秀学员聊过之后,学姐也在认真思考起来这个问题。
本科生为什么要做科研?
要解决本科生为什么需要做科研的问题,首先就需要说清楚,关于本科教育,中外之间的差异何在。
在中国,大部分的家长以及学生,会在高考结束后,针对要选择的学校跟专业上进行慎之又慎的考虑;这样严谨考量的背后,反映了大家将本科教育看作是决定未来职业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的观点。
或者说,在中国家长跟学生的眼中,上大学=确定职业方向。家长往往在选专业上的异常焦虑,源于家长总希望,能通过选择一个好的专业,来保证自己孩子未来的就业问题。
因此在专业以及就业的问题上,中国的孩子,往往并没有非常大的自主权。
然而在海外,例如高等教育最为出名且优质的美国,在本科教育的理念上,与中国相比,有着很大的不同。
从美国名校招生官的反馈中,很容易看到,美国名校对于录取本科生,看重的,更多是未来发展的潜质。具体来说包括这几个方面:
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维):对事物跟现象的认知上,理性,全面,并且可以合理质疑。
Value Diversity(价值多样性):在接受新事物的态度上,能够更加多元且包容。
Social Responsibility(社会责任感):能够对社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Social Skills(社交能力):更好跟人沟通的能力。
简单来说,美国的本科教育,更多注重的是在社会生活中,整体能力的提升,而非专业以及职业能力的提升。
另外,从中美本科的课程安排中,也可以看到其中的差异。
中国的本科教育,从大一开始就安排了职业方向的培训跟学习,到毕业的时候,成绩单上近乎80%的内容都集中在以专业课为核心的内容上。
而美国的本科教育,120个学分能够毕业的情况下,一大半的学分集中在Liberal Arts(博雅教育)上,而且课程内容非常全面,从体育到艺术,从数理化到历史文学,在各个学科领域都有所涉及。
以哈佛大学的本科课程安排为例:
数据源自哈佛大学官网
在哈佛大学,要完成的共128个学分的本科学习中,必须完成的通识教育学分,至少要84个学分,并且要在大三之前完成。
鉴于美国的本科教育,更多是在引导学生认识世界,并提供一定的方法,所以专业的选择上,则更加的不设限。家长也更加倾向于,能够通过让孩子自己探索,最终决定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
或者说,在美国的本科教育中,未来学生干什么,很大程度上,是自己的决定。
那么,为什么本科要做科研?
对于中国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探索”的过程。科研不是课本上看到的,不是想象到的,而是应该真正实践过,感受过,并且从内心里认可的一个未来职业发展方向。
尤其是针对未来想要在海外读研究生以及博士的学生来说,在本科阶段的科研经历,不仅仅是简历上的经历,更是未来能够完成学业的一个试炼。
对于海外就读本科的学生来说,也是如此。只有真正尝试过,才能确认,是否自己真的适合“科研”这条道路。
借用集思学院优秀学员郑同学的话,来作为结尾:
郑同学:集思学院优秀学员
参与项目: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机器学习与识别线上科研
录取学校: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
(US News排名第十名)
“科研,总会造福人类;不管是改变生活,还是做人类思想上的一个推进。”
“读博更多的是为了自己的梦想跟信念,切忌把读博的过程变得非常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