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15日,教育部官网发布了本年度教育部教学1号文件,即“强基计划”的最终版本:《教育部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
新政出台仅半天,已经可以感受到新政给大家带来的明显冲击:已经有无数家长和学生前来咨询。大家普遍在关注,自主招生取消后,“强基计划”将为高考带来怎样的改变?而即将面对高考的学生,应该如何更好适应新政呢?
针对大家的疑问,今天,我们首先帮大家梳理和总结一下“强基计划”的几个要点,并进行一个初步的解读:
01 评判形式以及计算标准
首先,我们非常熟悉的“自主招生”等模式,将退出历史舞台。
新高考改革的要点在于两依据,一参考。
两依据:高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这也就是“强基计划”中85%的高考成绩所体现的。
一参考: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这就是“强基计划”中15%的校考成绩所对应的部分。
从政策上看,强基计划采取高考成绩+校考成绩的加权录取方式。
具体来说,如政策所示,学生是否可以参加校考,以学生的高考成绩为准。
换句话说,高考成绩将决定学生可以参加哪所学校的校考;同时,高考成绩本身也是未来录取评价的重要基石。
另一方面,在校考阶段,录取时将按照85%的高考和15%的校考来确定的。
具体公式如下:
折算后高考成绩=实际高考分数/高考总分*85;
折算后校考成绩=实际校考分数/校考总分*15;
综合成绩=折算后高考成绩+折算后校考成绩
以750分高考满分为例,若A同学和B同学在高考中,有20分的分差,折算后分差只有2.26分。
换句话说,进入同一所学校校考的学生,首先其高考分数差别不会太大,其高考分数的差异在进行加权以后,将进一步缩小;因此,最终能否通过“强基计划”录取,校考成绩将成为决定性因素。
02 政策统一,规模强大
目前参与“强基计划”的学校,是36所双一流高校。而且,36所学校的数量只是“起步阶段”。根据政策,在未来几年,将陆续有更多的高校参与到“强基计划”当中进行招生。
相对以往来说,此次“强基计划”有两处亮点。
首先,这36所双一流高校,保证每个省份都拥有综合评价资质的院校。类似陕西省考生,在2019年无法通过综合评价报名西安交通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等学校的情况,未来将不再发生。
其次,综合评价的标准按照“一校一策”的原则由教育部进行评价核准,并且该标准将全国通用,不再出现按照每个省份进行政策调整的情况。
03 专业全面,文科比重提升
政策中明确规定,“要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这也就意味着,文科学生参加选拔的录取的比例将会大大提高。
相较于以往热门的理工科专业,在国家范围内,针对人文社科领域人才的短缺,人文社科领域人才的招生以及培养将会成为重点。
04 长期连续型人才培养计划
根据政策,我们可以看到,“强基计划“不仅仅是针对高考录取阶段的机会。
在录取后,针对通过“强基计划”录取的学生,大学还会有长远的培养政策,比如”对通过强基计划录取学生可单独编班,配备一流的师资,提供一流的学习条件,创造一流的学术环境与氛围,实行导师制、小班化等培养模式。畅通成长发展通道,对学业优秀的学生,高校可在免试推荐研究生、直博、公派留学、奖学金等方面予以优先安排“。
这也就是说,“强基计划”录取的学生,将通过更为体系化连续性的长期培养,拥有在学术领域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05 研究性学习成果考察比重增大
从总体上来看,新政策的颁布,完全符合近几年教育部颁布的新高考改革政策刚要的需求。国家将进一步完善人才的全面评价机制,以及专注培养研究性专业人才。这样的需求,在高中生的基本素质评价细目表里能够很明显体现出来:
结合表单中的内容,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综合素质评价的基础性标准所在,或者说,校考的考察重点;同时,我们也可以注意到,高中生研究性学习能力以及成果的展示,也成为一个重要的评价因素。
下一期,我们将邀请集思学院国内项目负责人,左宇老师,来为大家进行“强基计划”的深层次解读,欢迎关注!
左宇
集思学院
北京大学元培学院本科
巴黎高科 ParisTech 硕士
法国全额奖学金
左宇老师曾任北京大学创新创业课程指导老师,在创新教育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在过去3年中,指导超过300名中学生和大学生进行创新课题研究,并且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各类创新大赛中获奖。